春秋时期,周王室的权力逐渐衰退,失去了对国家的有效控制。各大诸侯国趁机崛起,纷纷扩大势力范围,展开激烈的争霸之战。这些诸侯国通过合纵连横、东征西讨,形成了不同的政治联盟,甚至多次有诸侯轮流成为各国争霸的“霸主”。其中,齐桓公、晋文公、秦穆公、楚庄王和宋襄公五位霸主,因其卓越的治国才能和非凡的军事能力,成为历史上最为著名的“五霸”。
《孟子·告子》有言:“五霸者,三王之罪人也;今之诸侯,五霸之罪人也。”回顾这五位霸主,他们无一不是时代的杰出人物,各自领导的国家在他们的治下,焕发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光辉。至今,这些人物的伟业仍然被后人传颂,影响深远。然而,在这五位强者中,竟有一位国君与其他霸主的行为截然不同。
展开剩余83%此人上任初期,三年时间里不仅没有像其他霸主那样紧张有序地投入国政,相反,他沉迷于享乐与奢华,花天酒地,漠视政事,甚至在许多重要问题上也全然不理。此人是谁?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行为呢?
春秋中期,华夏的两大强国分别是中原的晋国和南方的楚国。晋国自古便是中原的霸主,国力强盛,紧邻周王室,一直是“最强之国”的有力竞争者。而楚国的崛起则历经波折。楚国最初由周成王封给的土地,位于汉水和长江中游之间,周围是许多蛮夷部落。周王室将楚国安排在这片荒凉的地区,意图借其力量威慑南方的蛮夷。然而,楚国的地理位置使得它长期被其他诸侯国看作是边远之地,饱受歧视。幸运的是,楚国地大物博,并且历代君主英明,才得以在诸国的纷争中逐步建立起强大的竞争力。
公元前613年,楚穆王去世,将王位传给了嫡长子熊侣,这位日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“楚庄王”。熊侣登基时,正是楚国历史上最为关键的时刻。此时的晋国,由于贵族内部的权力斗争以及与秦国的战争,国力大幅下滑。若能抓住时机,迅速发展,就有可能超过晋国,成为新的霸主。
然而,熊侣继位后的行为却让人大失所望。大臣们纷纷建议他要抓住时机,迅速扩展军力,但熊侣却选择忽视这些劝告,甚至对政务漠不关心。他整日沉溺于声色犬马,忘记了治国理政,几乎不理会朝政事务。楚国当时本身并不安定,国内外的矛盾重重,熊侣本应当专心治国,但他却依然选择了放任自流。
这种昏庸的做法让许多本有大志的大臣感到失望,甚至在私下里有许多人开始叹息:“国君如此昏庸,楚国何时才有出头之日?”然而,接踵而至的几件事件,却让熊侣渐渐意识到自己放任的后果。
熊侣即位不久后,楚国爆发了叛乱。掌权的公子燮与斗克在令尹成嘉出征时,趁机宣布郢都戒严,并控制了楚王。当时,成嘉赶回国并击败了公子燮的军队,但公子燮企图逃亡,最终被庐大夫戢梁所杀,熊侣被救回。然而,令人失望的是,这场波及楚国政权的危机并未让熊侣吸取教训,回到宫中后,他依然不理朝政,继续沉浸在奢华的生活中。
公元前612年,晋国卿大夫赵盾派遣上将郤缺攻打楚国的盟友蔡国。面对晋国的强大攻势,蔡国很快丧失了防线。蔡庄侯急忙派使者求援,但熊侣依然选择忽视大臣们的建议,未曾出兵援助。蔡国最终被攻破,蔡庄侯无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。此举不仅让楚国的信誉大受损害,也使得楚国与许多原本亲近的国家关系恶化。
然而,在这些沮丧的局面中,仍有两位大臣认为,熊侣看似昏庸的举动背后,或许有着不同的目的。两位大臣,一位是大夫苏从,另一位是重臣伍举,他们认为,熊侣可能是在故意掩藏自己的雄图,暗中酝酿着自己的计谋。
在楚庄王即位的第三年,楚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,同时,周边的少数民族叛乱四起,楚国的安全形势极为严峻。即便如此,熊侣依旧未曾有所作为,继续沉溺在享乐之中,甚至挂出告示:“进谏者,杀毋赦。”面对这般威慑,很多大臣不敢进言,然而,苏从和伍举依旧前来谏言。苏从忍不住痛哭,直言楚国危在旦夕。而伍举则巧妙地通过提问“南方的大山中有一种鸟,它三年不飞,一飞冲天”的比喻,暗示楚王要耐心等待时机,积蓄力量。
熊侣终于意识到,这两位大臣早已看穿了他的心思。他笑了笑,承认自己的确是在韬光养晦,等待时机成熟。在这三年里,虽然他看似不问政事,但他一直在观察内外形势,尤其是晋国内部的矛盾加剧,让他更加确信,楚国可以在此时崛起。
经过三年的沉寂后,熊侣开始调整战略,改革内部政治,恢复军力,任用了那些忠诚能干的大臣,推动国家从上到下的整顿和改革。终于,经过十多年的努力,楚国重新强大,平定了内乱,先后征服了郑国与宋国,并与齐国联合,成功压制了晋国。楚国一跃成为华夏的新霸主,而熊侣,也因此名扬四海,成为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楚庄王。
发布于:天津市新宝配资-168股票配资平台-配资之家-中国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